对话东子: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特殊催化剂(2)

  • 日期:2009-08-29 08:41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我是反对棍棒教育的,不仅仅因为我深切地感受过那种皮肉之痛和内心的孤独感。更重要的是,我更能明白经常打骂会对孩子带来怎样的不良后果。可是,我还想说:从未受过惩戒的孩子更不幸。因为从未受过惩戒的孩子,有百分之百的溺爱成分。第一,对于那些从小被长辈娇惯的孩子来说,惩戒是一种磨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方法。第二,教育离不开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是我一向坚持的观点。当说服教育显得虚弱无力的时候,惩戒教育会起到强大的警示作用。当然,这不等于鼓动大家打孩子,这里需要强调一个度,而且要把握几个前提,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不得不动手。我认为,惩戒孩子的前提是:第一,同样的错误犯了两次以上,纠正过批评过,孩子也保证过,但事后孩子仍不重视。第二,主观故意犯错,这就更不能姑息迁就了。

    记者:您在书中表示,父亲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为什么这么说?母亲就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东子:这是因为,从现实来看,大多数父亲的阅历相对比母亲更丰富。男性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交往方式的开放性,对孩子独立、果断、勇敢性格的培养更有先天优势,更有益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母亲教育或其他的类型教育也有其特点,但彼此不可替代。

    父母的教育方式应趋于一致

    记者: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一方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方式是否值得推广?

    东子: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两者如空气和水一样,合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成长空间。这样,孩子体验到的是两份力量,两种方式的爱,是张弛有度、刚柔相济的教育。实践证明,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更依赖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在重大问题上,孩子更依赖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具有哲理性。

    就目前大多数家庭而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母亲唱红脸父亲唱白脸的情况较为普遍。家长主观上是想有助于孩子成长,但客观上对孩子成长不利。这种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在日常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几乎家家都有过,如果处理不好,对孩子的行为和性格会造成不良影响。

    我认为,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的默契,主要是为了追求其互补效果。在这里,有4条原则是应当遵守的:其一,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共同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在处理夫妻关系中的任何问题时都必须保证孩子的权益。其二,充分发挥性别角色功能,在各司其职中随时注意自己的性别角色示范作用。其三,要互相补台,不要拆台,不要因意见分歧在孩子面前顶牛,也不要两个人同时站在孩子对立面,一唱一和地数落孩子,使孩子陷入无助的恐慌。其四,防止比萨斜塔现象,即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倾斜,在子女教育中出力多的妈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诋毁爸爸对孩子的关爱之心。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