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抢先打造“教育E时代”城市(2)

  • 日期:2009-11-02 11:21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东西部同行”就是这样一项基于教育BLOG的互助式的网络远程协作教学研究活动,2006年2月由“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和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二中学的语文教师在BLOG交流中自然形成,后来扩展成为两地教师多学段、多学科方面的协作交流。石嘴山市第十二中学的吴云英老师说:“东西部同行,是一条幸福之旅,我获得的教学信息丰富了,思维变得灵活了,教学方法也在不停地更新。最重要的是,有了很多从不见面却常牵挂的朋友,心灵更为充实。”

    “网络教学团队竞赛”是苏州提升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另一项创新举措。竞赛包含了教学情境设计与课件制作、个人反思和团队反思、教学设计与课件再创作、陈述答辩等多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完成的。

    常熟市实验中学邹惠云、吴建新、张明亚三位教师组成的团队曾荣获“苏州十佳网络团队”的称号,张明亚老师在回忆参赛的情景时说:“网络这个平台使我们彼此能够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沟通和交流。认真对待兄弟团队对我们的评价,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此次比赛任务。”

    除了教育博客社群,2006年9月1日正式启动的“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运转1000多天来,网站总访问量也已近900万人次,自有储备资源总数超过3万件,并以平均每天新增30件信息资料和各类教育资源的速度不断扩容。无论用“百度”还是“谷歌”,只要输入“教师学校”,都会看到“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排名第一,其旺盛的人气和知名度由此略见一斑,网络教研已然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家园。

    “教师在教育BLOG上体验到的是‘话语权回归’的喜悦,教育BLOG给教师带来了工作的新方式。”

    苏州市电教馆金陵馆长认为,教育BLOG至少给教师带来六大工作新方式,即工作状态个体性转为团队型,备课由纸质媒体转为电子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电子资源化,课堂呈现方式从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学研究活动由实时现场小范围转为跨时空更广、更深的网络教研,学者专家一统天下的精英化教学研究模式被打破,转为专家与普通教师并行的“人人化”教研。

    从“资源库建设”走向Web2.0时代多样化、生态化的教育资源体系建设,苏州教育人对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教育博客社群、Moodle课程设计平台和学科专题网站等教育资源网站群的出现,使资源与智慧紧密结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延伸

    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苏州教育的特征之一。教育网站作为信息化的产物,在苏州发展迅猛,覆盖面广。那么苏州的教育网站到底有多少家?据苏州市电化教育馆保守估测,截止到2009年8月,仅官方网站和全市的校园网站少说也有1200家。海量的教育信息每天正通过网络渗入市民的生活,成为学生接受校外教育和市民终身教育的现代化载体。

    据记者观察,许多教育网站的内容都相当丰富,更新速度快,服务意识强。在苏州市教育局的网络平台苏州教育(https://www.szedu.com)上,记者看到,网站由四大板块组成,其中“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服务”两个板块的内容就是服务,专为学生家长提供方便。

    网上家长学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等公益类网站,内容全部围绕教育公共服务,而这样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欢迎。

    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是由市教育局、市妇联联合举办的网上家长学校,其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网络,向家长传输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自2005年网上家校开办以来,网站开设了父母课堂、专家在线、家教百花园、健康顾问、学科辅导、视频讲座、家长阅览室等10多个服务板块,上传家庭教育文章数千篇,推出育子视频讲座几百场,内容涵盖了对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方法,目前网站每天的点击率平均已超过2万人次。

    苏州网上家长学校在成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引导家长科学教子的现代化平台的同时,又通过“家校路路通”连接起了全市中小学校及学生家长的电话手机,成为家校沟通最便捷的通道。

    目前,众多的教育网站,尤其是校园网已经成为师生交流、家校合作的平台。东中市实验小学校长惠兰告诉记者,在校园网中每个班级都建立了主页,老师可以布置作业,和同学、家长讨论问题,学生、家长也可以不具名给校长、老师提意见,为校园活动想办法,很多学校活动的“金点子”就是在这样的自由讨论中“跳”出来的。

 一方面,教育网站建设向管理、公共服务、生态化教育资源建设转化,另一方面,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教育新需求,苏州正着手筹备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事宜。

    “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教育公平、教育公益为主要标志。”

    苏州市教育局信息处处长徐卫告诉记者,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突破教育行政、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时空等多种边界,充分发挥苏州教育城域网建设成效,建立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多元的应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目前,面向学生的“名优教师辅导”资源库、面向市民的“终身学习平台”、面向世界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等建设方案都在进一步论证中。要打造这一公务服务体系,大约需要投入5000万元,年内苏州教育公共服务体系1.0版即将开通。

    为了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苏州市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针对苏州市几十万中小学生,苏州正在酝酿推出“教育E卡通”,建立包括图书馆、餐厅、公共交通、金融、电子安全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招生阅卷、就医(社保)等在内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体系。此外家长还可以凭这张卡动态掌握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目前,苏州市已有30所“样板学校”,这些学校的师生成为该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

    创新赋予苏州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竭的动力,坚持以创新应用引领科学发展,苏州教育信息化将继续行走在“信息高速路”前沿。(记者 叶莎莎 特约通讯员 殷建华/文 图片由苏州市教育局提供)

  苏州教育信息化大事记:

    1998年 召开苏州首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制订并启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1999年 召开苏州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意见》。

    2000年 教育部批准在苏州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2001年 出台《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明确“校校建网络,班班有电脑,人人会上网,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发展目标。

    2002年 召开苏州第三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教育信息化被列入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启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创建工作。

    2003年 出台《关于实施苏州市政府教育信息化实事工程的意见》。启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创建工作。

    2004年 教育部批准在苏州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启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2005年 苏州市省重点以上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生机比”达到8∶1。各市(县)、区全部建成教育信息中心。高标准通过江苏省“校校通”工程验收。

    2006年 召开苏州第四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出台《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2007年 苏州在江苏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教育城域网。

    2008年 苏州正式被教育部授牌成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2009年 全面启动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