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观念遭颠覆 教育专家:就业前职业规划不靠谱

  • 日期:2009-09-16 10:27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于冬雪 摄



克虏伯的“要”和“不要”

    职业规划是多数人力资源专家都会挂在嘴边的话,但何时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怎么办?9月9日上午,在华眸国际咨询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市场经济促进会共同主办的国际论坛上,西方教育学家斯坦福教授约翰D.克虏伯给出了非常“新鲜”的答案。

    克虏伯建议:“你们不是要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要保持开放的观点;不是要去追寻你的梦想,而是逐步去检验你的梦想;不是等待命运的垂青,而是创造自己的幸福;不是不要去犯错误,而是知道犯错误只是一种风险而已;不是先学一门技术,然后再找工作,而是先找工作,再学习技能,实践中的学习,永无止境。”

    职业规划不是“计划表”

    Zeteophobia,也许翻遍英文辞典你都无法找到这个单词,克虏伯教授表示,这是他所创造的新单词,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流行词汇———意思为生涯规划恐惧症。

    社会上的主流思想认为,一个学生必须在其踏入社会之前做好周全的生涯规划以保证职业道路的顺畅,也即是现在广为认同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此不同的是,克虏伯教授却认为未来所隐藏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原因令生涯规划操作起来变得障碍重重。事实上,也有许多学生为此对生涯规划开始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克虏伯教授将这种情况喻为“生涯规划恐惧症”。

    如何治愈“Zeteophobia”?克虏伯教授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各种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最终所从事的工作与就业前规划好的职业往往并不相同,职业规划的作用与效果并不明显。

    他阐述了他理论上最基本的观点:当今世界的经济环境日新月异,未来有太多不可知因素,规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年轻人大可不必为自己定下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应该拥有开放的思维,接纳各种职业可能性,先工作后学习,从中发现乐趣。他认为,真正对职业生涯有帮助的,是个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潜在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规划师所要做的,就是协助人们发现自身的品格,而不是简单地帮助职场人做“计划表”。

    “动而后谋”也可以

    在演讲中,克虏伯向大家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个孤岛,岛上有个人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心里想着要把树苗培植成一株可以悬挂吊床的大树。克虏伯说,“这个人做了一个非常长远的计划,但实际上他最要紧的是清楚现在要做的是什么。”

    言下之意,尽管职业规划很重要,但如果只看未来不重视现在的话,恐怕永远也到不了未来。

    克虏伯说,不建议大家过早地规划人生。“我想帮助他们去做目前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鼓励他们去考虑40岁时该做什么。”

    而在听众互动环节中,现场则颇有中西方文化观念PK的味道。“送您一句话,中国的《孙子兵法》有云,‘谋定而后动,先胜而后战’。”一位听众的发言多少有些“针尖对麦芒”。

    克虏伯教授当即欣然表示接受各种不同的意见,也很欣赏中国文化的内涵。“我反对职业规划,并不代表希望人们随波逐流、任其发展,而是提倡要在实践中发掘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